工商百科
个体户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如何计算的?
发布时间 : 2021-10-12 13:47:58
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,按年缴纳个人所得税。应纳税所得额的一般计算方法是什么?
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。
个体户应纳税所得额=收入总额-成本-费用-税金-损失-其他费用-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损失。
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费用不得扣除:
(一)个人所得税;(2)滞纳金;(三)罚款、罚金和没收财产的损失;(四)不符合扣除要求的捐赠费用;(5)赞助支出;(6)个人和家庭支出;(七)与生产经营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;(八)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准扣除的费用。
应纳税所得额是多少?
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,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,扣除纳税期间依法允许扣除的各项费用后,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余额。
《企业所得税法》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,是指企业在每个纳税年度的全部收入,扣除不征税收入、免税收入、各种扣除和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。
个体工商户怎么理解?
个体工商户,是指公民经依法批准登记,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家庭或者住户。
个体工商户的债务,个体经营的由个人财产承担,家庭经营的由家庭财产承担。
个体工商户的设立一般涉及三个步骤:
第一步:需要名字的个体商贩或者个体商贩要提前注册名字。
第二步:提交申请材料。材料齐全,符合法定形式的,等待《设立批准登记通知书》。
第三步:收到《设立批准登记通知书》后,在《设立批准登记通知书》规定的日期到工商局缴纳费用,领取营业执照。
上一篇:企业消费税有哪些会计分录? 下一篇: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能否立即享受增值税退税?